有時候想想,人生真的很有趣。
比如,你能想象杜牧這樣一個“風流成性”的花花公子,筆下的詩,竟然都那么蒼勁雋永,且透著一絲悲涼之感。
如是《赤壁》:
折戟沉沙鐵未銷,自將磨洗認前朝。
東風不與周郎便,銅雀春深鎖二喬。
再比如《泊秦淮》:
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后庭花。
或者每個人都會背的《清明》: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以及《山行》:
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。
就算是寫細膩溫婉的詩,杜牧也從不艷麗,沒有胭脂俗粉之味。如: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
或者:銀燭秋光冷畫屏,輕羅小扇撲流螢。
所以必須感嘆一句,杜牧真是個奇才,他的好詩句太多太多,俯拾即是,每每讀到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”就仿佛夢回前朝,看見了歷史曾有過的輝煌與破敗。
再讀到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時,又仿佛看見了大唐盛世,李隆基和楊玉環端坐在花萼相輝樓的寶座上,一邊剝著手中的荔枝,一邊賞著天下的歌舞升平。
所以,詩是詩,史是史,官是官,人是人。
塵土各歸,沒有辦法通過一首詩去定義一段歷史,或者通過某一段歷史,去定義一個詩人。
雖然杜牧貪戀“美色”,留下不少軼事,但縱觀杜牧的生平,你會發現杜牧是個非常聰明的人。
通常提起杜牧,我們會稱“小李杜”,與李商隱齊名,但是了解李商隱的一生,因深陷“牛李黨爭”的夾縫中,把一手好牌打得“稀爛”。
而杜牧實際上也在“牛李黨爭”的漩渦中,可他卻能獨善其身,這份智慧叫人欽佩。
早年,杜牧因獻計平虜,得到過宰相李德裕的賞識。
23歲時,杜牧寫下了《阿房宮賦》,名氣暴漲,連“唐宋八大家”中的柳宗元都連連稱奇,并推薦給主考官崔郾,讓他給個狀元。雖然最終只得了第五名,但足以證明杜牧的才華。
進士及第后,杜牧有過一段困頓期,差不多有為期10年的幕府生涯,并在此間寫下了《張好好詩》。
大和七年,公元833年,杜牧得牛僧孺賞識,授予推官一職,后薦為監察御史,分司東都洛陽,也好運地躲過了“甘露之變”。
所以從此以后,杜牧便被視為“牛黨”一派,反而被李德裕不喜,故遷官外放黃州,并在那里留下了斐然的政績。
在這之后,杜牧就開始一路高升,從池州刺史一路升到吏部員外郎。
而此時的李商隱、溫庭筠皆正處在人生的困頓之際。
但讓人沒想到的是,杜牧遷吏部員外郎后,拒不赴任,幾番上書主動請求外放,而這個時候正是“牛李黨爭”最后的瘋狂時期,所以杜牧很懂得韜光養晦。
待李宗閔、牛僧孺、李德裕相繼病故后,杜牧回朝,一年內連升考功郎中、知制誥、中書舍人。
而此時的李商隱已經徹底沒落了,相比之下,杜牧沒什么政治資源,他不像李商隱,恩師是令狐楚,是令狐绹的好兄弟,又娶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王宴媄。
但是杜牧有自己的辦法,他曾寫過一首詩,題為《送隱者一絕》:
無媒徑路草蕭蕭,自古云林遠市朝。
公道世間唯白發,貴人頭上不曾饒。
這首詩杜牧寫得不深奧,直抒胸臆。詩中“無媒”二字出自《韓詩外傳》:士不中道相見,女無媒而嫁者,君子不行也。
所以這首詩簡單的意思就是:無人推薦于您,您也只好歸隱,遠離名利之爭的朝野,從此與山林為伴。但是您也不要氣餒,這世上最公道的就是時間,再牛的人,老了都會白發,哪怕他是王公貴族。
而杜牧也正是因為這一信條,身陷“牛李黨爭”中,可以遠避黃州,在那里勤懇工作,升官后激流勇退,活生生把李宗閔、牛僧孺、李德裕這些人全都靠-死,自己也官運亨通了。
所以,杜牧這首詩很現實,也是在變相地告訴我們,為何不要與“小人”爭一日之短長。
首先,你未必贏得了“小人”,就像我們常說的那句話:“常與同好爭高下,不與小人論是非?!?
其次,就算贏了,你不過是打敗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,并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。
而最好的辦法是,疏遠他,讓時間去定奪一切,只要你活得足夠好,保持平和的心態,歲月自會懲罰那些“心懷不軌”之人。
潮水退去后,人們就知道是誰在裸泳了。